与怪兽搏斗的时候要谨防自己也变成怪兽。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善恶的彼岸》第146小节
黑暗的中世纪在12世纪向晚期过渡,文艺复兴的烈火即将席卷欧罗巴,璀璨的文明之光即将驱散笼罩在欧洲文明上空的长达千年阴霾。
近几年以《世纪三部曲》在全球掀起阅读热潮的肯·福莱特,在1989年创作出的这部《中世纪三部曲》首部曲《圣殿春秋》在今年被隆重再版。
肯·福莱特用他如椽的巨笔为我们铺展开了一副来自中世纪末期的波澜壮阔、无与伦比的史诗画卷。
《圣殿春秋》是怎样一部了不起的杰作呢?
众所周知,肯·福莱特出道以来以侦探小说和惊悚小说闻名于世。天才都不会沉湎于重复自己,他们总是向未知和艰辛的领域发起挑战,去探索,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新的奇迹。
当世人以为肯·福莱特只会写惊悚类型小说时,他已经在酝酿突破自我了。
大教堂题材的小说早已有《巴黎圣母院》、《修道院纪事》等杰作珠玉在前,中世纪又是一个小说中相对不那么好驾驭的历史背景,连伟大的塞万提斯都将《唐·吉诃德》的背景放在了15世纪。
而肯·福莱特在记者生涯中一个偶然的机遇中对巍峨、庄严、神圣的大教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那时起就立下志愿要写一部与众不同的以中世纪大教堂为背景的小说。
他在《圣殿春秋》的序言中一语点破创作初衷:“没有任何事情会照你预计的那样发生”。
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也是一部肯·福莱特突破自我和认识自我之作。
肯·福莱特准备了十年,他坦诚道:“我不是那种作家,逢到失败就会说,书是好书,只可惜读者不识货罢了。我写书是为了让读者消遣,而且我也乐于此道。一部失败的作品会使我痛苦万分。”
又经历了三年艰辛创作,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圣殿春秋》终于面世,并一举奠定了肯·福莱特殿堂级畅销书作家的地位。
到后来的《巨人的陨落》,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肯·福莱特在把控史诗场面、谋篇布局、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上与《圣殿春秋》的一脉相承。
故事横跨整个12世纪,大背景上分别有几个大的时间线,撷取12世纪英格兰历史上诸多著名事件。
开始于诺曼王朝时期的白船号事件英格兰王储罹难;
高潮为英王亨利一世驾崩之后其外甥斯蒂芬和嫡长女玛蒂尔达长达二十年的王位之争;亨利二世即位创立金雀花王朝;
结束于全英格兰首席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遇刺事件。
时间跨度五十余年,字数高达90万的鸿篇巨制,肯·福莱特以生花的妙笔将史实与虚构的故事情节结合的天衣无缝,读之酣畅淋漓,让人击节赞赏。
肯·福莱特拥有一个天才小说家才拥有的塑造人物的能力。
《圣殿春秋》中,他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爱恨情仇纷至沓来,喜怒哀乐牵着众人心。让人欲罢不能。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标准的儿女复仇夺回昔日荣耀故事的开头,隐隐有一股东方式的侠气。无怪乎坊间都称肯·福莱特爵士为“英国金庸”。
故事一开始,夏陵的伯爵巴塞罗缪因参与王位之争被得势一方已加冕的斯蒂芬国王逮捕。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的一双儿女,也是本书女主角的阿莲娜及其弟弟理查,从人人欣羡的大贵族沦落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加上本书大反派之一威廉·汉姆雷的欺辱,几乎要成为乱世中的孤魂。
磨难没有打垮阿莲娜,她的一生将面临无休止的磨难,她坚强、睿智、勇敢、百折不挠,终将寻获自己的幸福以及实现对父亲的承诺。
适逢兵荒马乱,本来有可以拥有体面工作的建筑匠汤姆一家,因为固执于建筑一座大教堂的理想,踏上了寻求建造大教堂机会的漫漫旅途。
几个月的风餐露宿,饥困交加带走了汤姆妻子的性命,为了活下去汤姆只得遗弃刚刚诞下的幼子乔纳森,雪上加霜的一家人将有怎样的命运。而拥有精湛技艺的匠师终将找到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
艾伦和她的遗腹子杰克,一个被称为女巫的女人,却在森林里的洞穴的家中拥有藏书。
汤姆见到后不禁惊叹:他从来没在一家住房中见过有书,更不用说是在洞穴里了;书只属于教堂。
正是知识改变了杰克的命运,杰克将肩负起天降的重任。
王桥的副院长菲利普此时还是一家小修道院的院长。他治理下的小修道院取得了在整个教区瞩目的成就,他的虔诚、他的聪明才智、他的果敢正将他推向更大的舞台。
威廉·汉姆雷,一个残暴嗜血的,狡猾的,神经质而又缺乏自信的恶人。阴险的夺取了夏陵,侮辱阿莲娜姐弟。对君主见风使舵,对其治下采邑的居民横征暴敛,终将介绍上帝的审判。
沃尔伦主教,卑鄙、阴鸷、钻营、玩弄权术,菲利普天生的敌人,机关算尽却终究竹篮打水一场空,恐惧将伴随他的一生。
《圣殿春秋》是肯·福莱特虚构中的英格兰小镇王桥的兴衰史。
围绕王桥镇上一座耗时五十年经历无数劫难终于落成的雄伟大教堂展开。
肯·福莱特以王桥的大教堂为中心,为我们编织出12世纪的英格兰小镇的贵族、教士、工匠,佃户、农民、自由民、强盗、士兵等形形色色的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图景。
进而向外辐射出整个欧洲的宗教影响、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建筑技艺、以及残酷的征战、逐渐繁荣的羊毛市场以及中世纪期货雏形的出现、恶劣天气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治理对市场的毁灭性打击等方方面面,可谓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世纪城镇生活风情画。
同无数以村镇为题材的优秀作品,譬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马贡多,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小镇,陈忠实《白鹿原》中的渭河平原上的白鹿原……比起来亦毫不逊色,各有千秋。
《圣殿春秋》是一部创业维艰的奋斗史。进而还是一部中世纪经院经济管理史,与高管人员进阶史。
在描写菲利普参与竞逐王桥修道院副院长时,肯福莱特写道:
现在要有一个新人,一个能约束懒散的用人、修缮倾圮的教堂和治理巨大的财产的人,让副院长永远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教士不仅要做好为上帝布道的仆人,还要为上帝打理好财产。只有做好这一切,才有修建大教堂的坚实基础。
《圣殿春秋》是一部少年人的成长史。
阿莲娜从无助的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王桥最富裕的女羊毛商人,虽然命运让一场大火让她多年的辛劳付之一炬,但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
她敢爱敢恨,在短暂的妥协委身于并非出于爱与他接合的汤姆时,她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忍辱负重。
当她终于为爱踏上去西班牙和法国寻找杰克时,又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勇气。
阿莲娜的成长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米切尔的《飘》中那个独立、勇敢、爱憎分明的斯嘉丽。
而男主角杰克,从小离群索居,却继承了父亲身上吟游诗人的气质,他聪明,对知识特别是建筑需要用的几何知识、专业知识极度渴求。
他性格果敢,对继承继父汤姆衣钵的,建造大教堂的理想矢志不渝,终于建成了整个英格兰最宏伟的教堂。
他的浪漫、他对爱的忠贞也最终指引他和阿莲娜永远幸福的结合在了一起。
少年人的爱与奋斗感人至深。少年人的理想的始终如一让人动容。
《圣殿春秋》又是一部中世纪的建筑史。
它不局限于对建筑大教堂本身的描述,还为我们呈现了,建筑的规划、蓝图、工艺、筹备、以及汇集工匠骄傲与喜悦,维护工匠权益的匠人工会。
肯·福莱特在刻画汤姆筹备建造王桥大教堂时这样写道:
他走过废墟旁边时,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的前景似乎看来令人生畏了。那么多石头,那么多木料,那么多手艺匠人,那么些年头。
他得掌握这一切,确保材料源源不断地供应,监督木料和石头的质量,雇用和解雇工人,不断地用铅锤和水平仪检查他们的工作,为模型做样板,设计和制作吊装器械……
肯·福莱特在描绘大教堂精湛的建造工艺时又写道:
高耸入云的中殿,由一排优雅、飘洒的飞拱支撑着。西端有三间有圆柱的门廊,如同巨人的门洞那样高大宽敞,门廊上是一排又高又窄的尖顶窗,两侧是细长的塔楼。
这种新式样,在十八年前落成的交叉甬道上已经预示了,但如今才算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极致。英格兰从来没有过一座这样的建筑。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大教堂的庄严与宏大。
《圣殿春秋》还是一部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融通史。
英格兰和欧洲大陆的文化交绵延不绝,杰克正是去法国学习了尖拱顶、交叉甬道、和彩色玻璃制造等先进技术,才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宏伟大教堂。
同时,非洲和阿拉伯文化也在时代洪流中与欧洲文化碰撞、交流,为文艺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杰克在欧洲学习期间,肯·福莱特用这样的描述让我们与主人公一起旅行。
杰克和一小伙英格兰教士住在托莱多。他们是一个国际学者社团的部分成员,其他学者包括犹太人、穆斯林和阿拉伯裔的基督徒。这些英国人忙于把数学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以供基督徒阅读。
他们发现和探索阿拉伯人的知识宝库时,有一种热烈和激动的气氛,他们很轻易地就接纳了杰克做学生:凡是了解他们的工作并分享他们热情的,他们一概予以接纳。
凝视大教堂。大教堂的窗棂上精美的雕花镌刻着人民的智慧,大教堂彩色玻璃绚烂的色彩流转着人民对美的追求,大教堂穹顶神圣的壁画象征着人民的虔诚和敬畏,大教堂的一砖一石一柱浸透着人民的汗水与辛劳。
凝视大教堂。千秋功业如过眼云烟,王冠倾覆了,长剑折断了,美人凋零了,唯有大教堂巍然屹立。大教堂报之以永恒,人民创造出的永恒。
肯·福莱特在《圣殿春秋》中真正要为我们表达的就是人民才是大地的主人,人民才是大地的支柱,他们勤劳、质朴、勇敢、他们逆来顺受、他们用自己的肩膀和胳膊扛起了文明的进程。
统治者凝视人民,生活中有无尽的剥削、无尽的磨难、无尽杀戮,而人民报以百折不挠,他们用勇气、用汗水、用热情、用毕生的追求,建筑起实体的亦是心中的大教堂,历史终将给他们以公正的裁决。
一如全书的结尾:
过了今天之后,这个世界将不复是旧模样了。文明的曙光终将冲破阴霾,照耀大地。
有一部出版于1989年的长篇历史小说,平装本厚达1000页,畅销多年,在出版18年后又被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中,至今畅销不衰。这部小说便是肯•福莱特的《圣殿春秋》,故事围绕着12世纪英国一个名叫“王桥”的地方的大教堂的建造,生动鲜活地将中世纪时期英国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为历史小说,对历史细节的真实再现自然是《圣殿春秋》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设想一下,假如你穿越到了12世纪的英国,你将过上怎样的生活?首先是你可以选择的职业相当有限:要么做农夫,那是中世纪英国最苦最累的差事,种地要向领主缴纳地租,还要向当地的修道院或者教会交纳什一税。除此之外,农夫还得在教会的土地上免费劳动,忙碌的时候,甚至来不及料理自己的土地。如果你要将小麦磨成面粉,必须得送到当地领主或教会管辖下的磨坊,根据小说里的叙述,磨坊会拿走10%的面粉作为酬劳。农夫要看天吃饭,遇上灾年,颗粒无收,而诸如《圣殿春秋》里威廉•汉姆雷那样残酷暴虐的领主并不会同情农夫,依旧强行收租,农夫们只好落草为寇。
假若要做工匠,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只能从学徒干起,天资聪颖的也许很快就会变成匠师,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只是个普通的工匠。工匠这一行,也很容易失业,尤其是书中那些走南闯北找活干的建筑工匠。即便是找到了建造教堂这样能干上几十年的长期活,碰上不景气的年份,依然会面临失业。
做商人,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请看小说里的阿莲娜如何白手起家,靠着收购羊毛而积累了不小的家产,却因为威廉•汉姆雷攻击王桥、火烧集市,顷刻之间所有的财产都化为灰烬。做商人,并不安稳。
如果要投身于宗教,做个教士或者修士,虽然饮食无忧,但却要放弃人生的不少欢乐,并且沉闷乏味的宗教生活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
又或者你想做个游荡各地的吟游诗人,居无定所,过着飘零的日子。如果运气不好,你也许会面临与杰克之父相同的命运,稀里糊涂地丢掉了性命。
即便是有幸成为了一位中世纪里的贵族,也得注意自己的立场是否正确。如果站错了位置,或者惹恼了某些狠角色,说不定哪天就会像书中的巴塞洛缪伯爵一样,城堡被人攻陷,自己成了阶下囚,一对儿女更是遭受了不少磨难。
中世纪里生活艰难,旅途上会碰到强盗,而不良的领主们比强盗们更可怕。威廉•汉姆雷作恶多端,害人无数,但只因国王用得上他,就对他的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当然,小说里对中世纪社会的描写并非仅此而已。民众的饮食、城市的形态、教堂的建造都有涉及,书中更出现了期货交易的雏形,令人眼前一亮。
对于历史小说而言,细节描写和故事情节只是形而已,小说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与变革才是小说之魂。对于后者,小说结尾的那句话或许最能反映:
“菲利普上前迈步,去鞭笞国王。他很高兴,能活着看到这个。他想,过了今天之后,这个世界将不复是旧模样了。”
一开始我并不理解书中人物的所作所为,竟有人将建造一座大教堂作为毕生的梦想,甚至主人公的妻子在临死前竟然心心念念的也是教堂,后来当我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突然明白了他们。
作为一个被史学界普遍认定的最黑暗的时期,中世纪这段历史中,动荡的政治,连年的战争,封建贵族们利用基督教麻痹和毒害人民,科学与技术似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整个社会万马齐喑,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宗教艺术在一片阴霾之中成长起来,教堂作为这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也随之有了重大的意义,成为当时无尽黑暗中的一点圣光。
而支撑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们这个伟大的梦想前赴后继不断前进的力量当属自己的信仰,整本书中除了汤姆之外,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作者笔下的菲利普院长,他将自己当做上帝的忠实奴仆,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内心的信仰,竭尽全力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为了建造教堂,和各方势力不断周旋,斗智斗勇,着实令人敬佩,纵观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人们,无论渺小还是伟大,无论卑微还是尊贵,人们的心中都有一个不随生活境遇而转移的信念,无论是建造教堂还是普渡苍生,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当时的人们一往无前,冲破种种艰难险阻,这个信念,在后来,我们成为信仰。
作者历时多年,用严谨的文字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纷争与温暖并存的中世纪和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之前曾有幸度过肯叔的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者宏大的叙事能力着实令人敬佩,翻开这一套厚重的圣殿春秋,毫无疑问我们会得到同样的震撼和读书体验,强推!
与其虚度时间看一些消磨时光的小说,不如多看一看厚重的文字,虽然你可能需要花时间查资料,花精力研究才能读懂它,但文字能带给你的沉淀和感动不就是你最开始打开它的初心吗。《圣殿春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想要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的中世纪男子的传奇故事。其实它已拍成电影,但是我更喜欢看原著,这样更能了角作者的真实情感。 我对中世纪的作品一直持仰望的态度。它们一般都是晦涩而且深刻的。要么就是十分残忍的。 果然《圣殿春秋》亦是如此。 序章里面绞刑犯的死,带着哀歌,带着别人的冷漠讥笑。 少女的诅咒,铺陈又残酷。那只小小的无头公鸡绕着场子乱跑,诡谲又惊悚。 这里的少年儿童不喜欢读书,都喜欢扮演绞刑犯和看别人扮演绞刑犯。这里的老妇人也都喜欢看绞刑。他们装作或者懒得装作同情别人,而是真的喜欢看别人家破人亡。 其实这样的小说最能让人激动的不行,作者不掺杂任何感情,反倒能直接写出这些人的善与恶。 小说以修建Kinsbridge的哥特式大教堂为主线,建筑师Tom和Jack的故事肯定是重之又重了,我也很奇怪,从中世纪开始英国人就叫这种名字了吗? 汤姆和艾格尼丝的爱情倒是很吸引人的。艾格尼丝难产而死,死前对汤姆说:我希望你能盖起你的大教堂,还有,给我盖一座美丽的大教堂。 我很奇怪,汤姆在艾格尼丝死后,几乎是立刻就和艾伦在一起了。艾格尼丝是已经死掉得灵魂伴侣,而且汤姆真的很难过。他不是感觉身体里的一部分都没有了吗?可是他抛弃了艾格尼丝刚生下的孩子,虽然可能是因为他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而且他们没有奶水能够养活孩子。 虽然他们后来回去找孩子了。 但是还没找到孩子,汤姆就和漂亮的艾伦滚到了一起。 然后他们还真的在一起了。 也许不过就是为了欲望,艾伦是真的漂亮,二十五六岁的炽热的身体,还有金黄色的眼睛,就足够让汤姆不顾一切。 现代人的革命是革自己的命,作者无非就是在这些古人身上烙上了现代性的气质,以人的价值为本位折射出关于自由、爱情、平等、民主的追求。而这种气质与当时社会背景的不相融即体现在人物与命运作抗争的情节中,人物与读者是相亲近的,而那些古堡、驿站、教堂、庄园、街道却是陌生的,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犹如浮萍置于层波叠涌的湖面,是顺应,也有跌宕,所以好看。 或许,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大教堂。